葉偉立,197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11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定居佛羅里達州坦帕市的青少年時期,葉沈迷於重金屬音樂而立志成為搖滾攝影師。1994年自南佛羅里達大學攝影藝術學系畢業,1997年取得羅德島設計學院攝影藝術碩士學位。1996年研究所期間,於布朗大學修讀實驗性文學研究所課程與三個月的台灣之旅(移美後首次返台),更深化其在位移、同化、文化認同與種族政治之創作與論述思考。遷居紐約市後,葉的作品陸續展出於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布朗士美術館與國際攝影中心等地。2001年12月,911事件後不久,葉在位於布魯克林的個人工作室“九月”展出其關鍵創作計劃《客人:以家為題》。自2002年初返台定居,以藝術家、策展與發起者之身份,活躍於國際展示與收藏。長期以來,透過對自身與所居住城市之關注,以多樣的攝影與文字創作,探索集體實踐中的個人動力及所喻含之個體與政治社會學的關係對應。以集體與合作為基礎的創作形式,顯見於其大型創作計畫《寶藏巖泡茶照相館》及持續進行的《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中。葉目前居住與工作於台灣楊梅,並仍抱持隨搖滾樂團巡演世界的希望。
1971 | 9月10日出生於台北松山區 。 |
1982 | 隨母親搬遷至美國。 |
1990 | 高中畢業,因夢想成為跟隨樂團世界巡迴的攝影師,選擇進入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美術學院攝影系就讀。 |
1992 | 大學暑假期間,前往法國巴黎進行五個星期的攝影進修。 |
1993 | 第一次個展《附件》(Accessories),在學校畫廊展出。 |
1995 | 進入美國羅德島設計學校攝影系就讀。 |
1996 | 闊別台灣15年後首次返台三個月,重拾對台灣的片段印象。 |
1997 | 自羅德島設計學校畢業,搬到紐約布魯克林區。 |
2001 | 於「九月工作室」推出個展《客人:以家為題》。住居紐約期間,曾受邀於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與Bronx美術館展出。 |
2002 | 離開紐約搬回台灣 ,同年5月,參與阮慶岳策劃的 《長安西路神話Ⅰ: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發表〈當代館與我〉。 |
2003 | 受邀參與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推出之連聯展《僅肌膚之深:變化中的美國本位呈現》。 |
2003 | 落腳臺北木柵。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前往澳洲在雪梨的Gunnery Studio at Art space駐村。 |
2004 | 受邀參加《第四屆台北雙年:在乎現實嗎?》發表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一階段:肖像計劃與第二階段:寫生計劃。 |
2005 |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視覺藝術策劃性展覽獎助計畫,策劃《湖:趨近於一段跨文化的對話》; 中央大學個展《三個地方》; 於寶藏巖社區發表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三階段:垃圾計畫。 |
2006 | 於鄭慧華策展計劃《疆界》發表第四階段〈花園與阿凱夫〉發表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7 | 離開寶藏巖,赴法國巴黎西鐵國際藝術村(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駐村半年。 |
2008 | 自巴黎回台,租下楊梅日新街老戲院作為工作室。應策展人鄭慧華之邀,於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Center A)中心展出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五階段:勘誤。同年受邀參加第三屆廣州三年展《與後殖民說再見》「進行中的計劃」項目。 |
2009 | 搬離台北,定居桃園縣大園海邊,開始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計劃。 |
2010 | 獲邀參與2010台北雙年展。於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工作室創作」課程,為期二年。 |
2011 | 屋主出售日新街老戲院,工作室被迫再次搬遷。應「異鄉人在銅鑼」公共藝術計劃之邀,於銅鑼進行「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在銅鑼」計劃。參與「後態度」展覽計劃,於墨西哥前聖泰瑞莎當代藝術館進行駐地創作。 |
2012 | 受邀參與2012台北雙年展,完成大型集體創作計劃「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在206」。與吳語心女士結婚。受邀參與上海雙年展展出。長男葉禮物出生。 |
2013 | 應CANDIDA HÖFER FOUNDATION 之邀請,於德國科隆進行3個月的駐地攝影創作計劃。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攝影課程。 |
2014 | 於台南海馬迴光畫廊推出個展「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文件與攝影選件 2010至2014」。受邀參與薩奇畫廊舉辦之《後波普藝術:東西交匯》。 |
2015 | 四月,開始投入葉世強書畫之涉事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