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酒會: 2025年6月28日(週六)下午2至6時
預展: 2025 年 6 月 21 日至 6 月 27 日
展期: 2025 年 6 月 21 日至 7 月 26 日
漢雅軒
香港 葵涌 工業街17-21號 美安工業大廈2樓
群展《宏碑》訂於 2025 年 6 月 28 日(週六)下午 2 至 6 時 在漢雅軒開幕,展出八位跨世代藝術家的巨幅作品:葉世 強 (1926-2012)、梁巨廷 (b. 1945)、胡項城(b. 1950)、楊詰蒼 (b.1956)、魯大東 (b. 1973)、徐浩恩 (b. 1978)、周俊輝 (b. 1980)、菠蘿核 (成立 2019)。
新冠三年界定了世代的週期,隔開了民族國家,分別了地域。新自由主義的全球狂歡與科技增速遂嘎然轉向,扭向未知的宿命。九零年代以來騰昇的新藝術已被定位在過往的世代。
不過,時代的造型還是不斷地被定義,時代的任務與記憶還被持續塑造。宏碑是時空的標記。本展覽有新作品,也有從歷年活動中挑選。《宏碑》不以體積為準,而是視微知著,能對當下有所開啟的宏觀。
展覽至 7 月 26 日。
台灣傳奇葉世強 (1926-2012)歷經戰亂流離與時代遞嬗,以其絕對⽽不妥協的創作生涯聞名。他的繪畫面對大時代的文明巨變,而企圖以純粹美學超越世間衝突,以心靈直面宇宙。油畫《葉世強美術館》(2006)和水墨《霧白樓》(2002)意境浩瀚,以建築作為文明意象立足天地,顯示人世的尊貴與天地並立。
葉世強(1926-2012) 《葉世強美術館》 2006 油彩 布本 217 x 425 cm
YEH Shih-Chiang (1926-2012) The Yeh Shih-Chiang Museum
2006 Oil on canvas 217 x 425 cm
梁巨廷(b. 1945)的革新在於以數碼時代的視覺語言改造山水畫的基因。全球定位儀的螢幕視覺已經悄悄改造了人類視覺想像。梁巨廷借取螢幕的分界斷文線入畫,作為更新山石皴法的基礎。十二連屏《遊觀》(2018)糅合傳統意象和幾何結構,以全景圖重建宏觀山水。
梁巨廷(b. 1945) 《遊觀》 2018 水墨 設色 紙本 231 x 630 cm
LEUNG Kui Ting (b. 1945) Roaming Vision
2018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231 x 630 cm
中國當代藝術先驅胡項城(b. 1950)是打開文化領域的開拓者。他是文革後最早入駐西藏任教美術的專業畫家、1980年代率先赴日本攻讀民藝運動、之後移居非洲數年與非洲民間藝人共同創作。2000年後十載全情投入江南水鄉建設。胡項城的藝術實驗創作不斷,以能量巨大的繪畫和裝置見稱。他的作品思考新科技、地球生態、意識形態冷戰、歷史文化瓦解,回應多元圖像學對藝術全方位的挑戰。視野宏闊,造型造像能力豐富雄奇。
胡項城(b. 1950) 《來自細胞的記憶重疊》 2025 綜合材料 木板 244 x 122 cm
HU Xiancheng ( (b. 1950) Palimpsest of Memories Coded in Cells
2025 Mixed media on plywood 244 x 122 cm
楊詰蒼(b. 1956)關注文化身份與地域差異,立足於書畫傳統而主要以語言權力和信仰體系為核心議題。《Dark Horizon》(2008)長達七米,被雲煙淹沒的畫面中冒出若干對話框,其中一個重複書寫「Oh My God」。他解釋:「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咒語… 我在電視中眼睜睜地看著911事件,當看到大樓倒塌,灰浪中衝出一個灰頭垢臉年輕人叫了一聲『Oh My God』,我天靈蓋被叫開了。」
楊詰蒼(b. 1956) 《Dark Horizon》 2008 水墨 設色 絹本 144 x 669 cm
YANG Jiechang ( (b. 1956) Dark Horizon
2008 Ink and mineral colour on silk mounted on canvas 144 x 669 cm
魯大東(b. 1973)精通今古書體,技法精熟,曾為上海書畫社撰寫瘦金體、蘭亭集序等書法技術導讀。他以精湛書技和遊戲心態投身當下俗世言語。以大膽發明、無忌戲言打開今天毛筆書寫的新天地。魯大東把道教的古老文字崇拜點化為當下的民間藝術。這是承繼東晉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的貢獻,他們對道教的信奉開啟了影響兩千年的書風。本展覽中的長聯句以古籀和戰國文字圖案改創爲新的符籙文字。
新冠疫情爆發於全球政治經濟的非常時期,既代表了民族國家在全球時代的重新隔離,也象徵了世界秩序進入未知的新時代。魯大東以疫情期間的特殊公共話語治印,不但創新了篆刻與印章的造型,更作為歷史的見證。這組印章為時代立碑,故此取名《微碑》(2020-2024) 。
魯大東(b. 1973) 微碑系列《萬國新冠拜冕旒》 2020-2024 原礦清水泥 13.5 x 11 x 11 cm
LU Dadong (b. 1973) Modest Monuments: All Nations are Newly Crowned
2020-2024 Yixing ceramic 13.5 x 11 x 11 cm
徐浩恩(b. 1978)往往以「異鄉人」視角揭露各種社會和文化焦慮。通過武俠世界的意象,他發揮了充斥著迷信、創傷、監控、他者性的複雜心境。《珍寶》(2024)是最近的繪畫與電腦合成作品,以曾經聞名世界、最終卻落得荒誕收場的香港地標「珍寶海鮮舫」為載體,打開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切面,窺探內裡秩序和混亂之間的關係。
徐浩恩(b.1978)《珍寶》Edn. 2/5 2024 收藏級微噴 裱Dibond鋁板 111.8 x 243.8 cm
Howie TSUI (b. 1978) Jumbo (Large)《珍寶》Edn. 2/5
2024 Archival print mounted on Dibond 111.8 x 243.8 cm
《電影城市: 念也斯》(2013)是周俊輝 (b.1980)與已故香港詩人 也斯(1949-2013)的合作,這是一個詩和畫互相演繹的計劃。也斯的詩句信手拈來,從顯淺日常的語言中提煉出意象,而周俊輝則回應以隱喻的電影題目、主⻆背影和經典對白。像回顧某齣港產片的折頁,這組畫隨著詩人也斯去世,成為回顧香港電影文化的時代宏碑。
周俊輝(b.1980) 《電影城市:念也斯》 2013 磁漆 布本 300 x 800 cm
CHOW Chun Fai (b. 1980) City of Films – in memory of Ye Si
2013 Enamel paint on canvas 300 x 800 cm
菠蘿核(成立 2019)六人小組來自廣州。《YES SIR ! 》(2022-2024)是菠蘿核的集體繪畫長卷。他們綴合各自對當下及周遭的感知,理解成一種持續翻轉著的「地形」,以虛構穿插於現實。《YES SIR ! 》記敘了小組在廣州成長時期對世界的想像,其中很重要的資源來自轉播自香港的電視節目。繪畫的螢光筆手法反映了青年時期的閃閃咔與電視屏幕。而黃山迎客松的圖像則是轉播香港節目時,不時會在屏幕出現的定鏡。《YES SIR ! 》雖說反映了廣州成長的一個年代,同時也是香港與珠三角互相想像與期待的時代記憶,是菠蘿核小組為香港創造的時代豐碑。
菠蘿核(成立於 2019)《YES SIR! 》【局部】 2022-2023 集體繪,中性筆 紙本 77.5 x 1290 cm
BOLOHO (est. 2019) YES SIR! 2022-2023
Collective painting Mineral pigment, colour gel pen on paper 77.5 x 129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