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漢雅軒
香港葵涌工業街17-21號
美安工業大廈2樓
展期: 2024 年 8 月 10 日至 31 日
策展人: 楊丹、陳茜
藝術家: 馮駿原、何遲、馬玉江
木蘭 (Orsolya Áder)、沈淩昊、舒楚天
王懿泉、鐘雲舒、zzyw (汪洋 & 漆貞貞)
主辦: 漢雅軒
中國美術學院
中心美術館
協辦: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城市研發中心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基金會
總策劃: 張頌仁、王岩
漢雅軒於 7 ⽉起連續呈現兩組⾸屆「ECP-星星策展⼈」計劃的獲選策展⽅案。「ECP-星星策展⼈」計劃由杭州中⼼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華潤萬象⽣活共同主辦,旨在挖掘具有創新精神和獨特視⻆的⻘年策展⼈以及優秀的⻘年藝術家。
第二組獲選策展⽅案《擬態劇院》由楊丹和陳茜共同策劃,集合9組藝術家,通過「環境擬態」、「文化擬態」、「數字擬態」三大脈絡,構建起一個複雜且交錯的擬態情境,邀請觀者進入一個多層次的感官和思想體驗場域。展覽旨在揭示當代社會中,真實與虛擬、自然與人造、私人與公共之間的複雜交織和動態平衡,激發每一位觀者重新審視自身與世界的關係,發現隱藏在表像背後的深層真相。
《擬態劇院》將於 8 ⽉ 10 ⽇(週六)下午 2 到 6 時在⾹港漢雅軒畫廊開幕。兩位策展⼈、部分參展藝術家和中⼼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學院教師王岩將⼀起出席開幕跟觀眾現場交流。
展期⾄ 8 ⽉ 31 ⽇。
巴賽隆納德國館,地上和地下,(照片和構圖:安德列·哈克 ,2012)
現代主義建築的典範——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的巴塞隆拿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原為1929年世博會的臨時建築,在1986年於原址重建。為了維持地面上主館符合「歷史真實」的現代主義理想形態,建築師把新增的地下室悄然隱藏。地上部分的簡潔和開放代表了現代主義追求的純粹形式和美學,而地下部分的隱蔽則揭示了建築實際功能需求的一部分。這種對比隱喻了擬態(Mimicry)的表象與實質之間的關係,即通過表象來掩蓋或揭示某種深層的實質。
擬態就生物學的角度,是指不同生物物種特徵相似的演化,其目的在於混淆其它物種的認知,以此躲避或者接近其他物種。若以主體論之,擬態生物似乎是捨棄了某種主體樣貌,而以「偽裝」成某種主體而存在,但偽裝或保護色本身就是一種真實,他的擬態本身,就是他自身的真實。我們經常看到藝術作品在擬態某種具體物件,又顯示本身的材料和媒介,這似乎在向觀者宣告我並非此物。就在這是與非之間,當觀者將擬態在與真實之物對比的時候,便產生了一種遊戲般的智力迴旋,亦如一組優雅的電影正反打(shot reverse shot)鏡頭。
儘管擬態的理論在近代不斷演變,其核心始終離不開對周遭環境的模仿與再現,體現了適應、融入與生存之機,是與時間和空間的辯證互動與對話。本次展覽「擬態劇院」旨在邀請觀者進入一個多層次的感官和思想體驗場域,藝術作品將在此空間內與觀者建立多重凝視關係,形成複雜的交互對話。展覽結構涵蓋「環境擬態」、「文化擬態」、「數字擬態」三大脈絡,構建起一個複雜且交錯的擬態情境,將環境、文化和數位元素有機融合。每一個脈絡不僅展現藝術家對周遭環境和生活素材的獨特解讀,更深刻地嵌入了濃厚的人性溫度與情感層次,揭示出人類與環境之間的深層互動及其對社會文化結構的隱秘影響。
劇院(Theatre)自起源便成為一種公眾的環境——希臘文「Theatron」的原意即為「看的場所」,展覽擬態出一座當下時空中的劇院,作品逐一被納為這座劇院的環境局部,並與觀者形成不同的凝視關係,在充滿孔隙與多線纏繞的設計中,相互生成意義的流動與轉換,如同時間和空間在不斷更迭的劇院,演員在舞臺上來回穿梭般動態多變。通過這些作品,觀者將體會到在當代社會中,真實與虛擬、自然與人造、私人與公共之間的複雜交織和動態平衡,激發每一位觀者在此過程中重新審視自身與世界的關係,發現隱藏在表像背後的深層真相。
策展人
楊丹
策展人,出生於浙江杭州,現居住於上海,於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獲得文學士學位,分別於同濟大學和米蘭理工大學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自2013年起深度參與西岸建築與當代藝術雙年展、深港雙城雙年展、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上海西岸與香港西九文化區「雙西」合作相關工作,曾任西岸集團展覽製作部負責人,曾任主策展人的展覽包括「旅途」亞諾士·法約及布達佩斯工作坊展覽(深圳,雅昌藝術中心,2024)、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虹口區實踐案例展(上海,2023)、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徐匯區實踐案例展(上海,2019、2017)等。
陳茜
建築師、策展人、跨界設計師,先後獲得清華大學建築學本科及碩士學位,留法期間曾就職於巴黎讓·努維爾事務所。致力於成為以編導思維架構空間故事的創意工作者,擅長以空間導演的身份融合多學科設計塑造創意體驗。主要策劃 / 設計展覽包括2023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2023廣州設計周、上海恒基·旭輝天地疊域空間藝術季等。現居住於上海。
馮駿原
馮駿原(b. 1991)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藝術家、寫作者。曾獲復旦大學物理學士與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碩士。他近期的個人/雙人專案包括「壞物理」(The Shophouse, 2024)、「苦戀」(Suhe Haus, 2023)、「低俗怪談」(totalab,2022),並于長征獨立空間(2023)、剩餘空間(2023)、中間美術館(2020)、廣東時代美術館(2018)等機構參展。作為策展人,他於2019年在北京歌德學院德國文化中心與張植蕙共同策劃展覽「還要什麼自行車」,於2021年在香港Para Site與李佳桓合作策劃展覽「溢流地」(2022年巡迴至UCCA沙丘美術館)。其寫作亦可見於e-flux architecture、frieze、Artforum、Flash Art、《黑齒雜誌》和《藝術界》(LEAP)。
馮駿原《顛倒密斯》, 2022,雙頻電腦合成影像,4′ 43”
馮駿原《⼩⼽⽐》,2023,CG渲染,收藏級噴墨列印,48 x 60 cm
何遲
何遲1978年生於甘肅,2002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組織雄黃社。2011年組織南山繪畫小組。2012年發起創辦「我們說要有空間於是就有了空間」。2012至2014年參與編輯《藝術時代》雜誌。
何遲以詩性行動和概念創造為核心,作品不拘一格,跨越詩歌、行為、裝置、雕塑、錄影、攝影、繪畫、書法、策展等各種方式和媒介,往往使普通的物品、方便的材料、傳統的物件、日常的生活激發出照亮自體的光輝。他立足於反復無常的時代背井離鄉的個人具體獨特的生存感覺和生命體驗,考察清理自身賴以生活難以脫離的母語世界,探索華人族群華人文化如何面對人類的各種當代問題和文明危機,以及個體如何革命,個人如何發明和參與共同體的創造性建構的可能。
何遲《學歷(節臨柳公權書玄秘塔碑)》,2019,紙本 ⽔墨,76 x 51 cm
馬玉江
馬玉江,藝術家、寫作者。出生於中國山東,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現居香港。作品以觀念藝術、行動藝術、繪畫為媒介。探討時間、生命、存在等議題。主要作品有《母與子》、《到期》、《Heavy is the Night》等。現定期於《明報》發表評論。筆名末之齋。
主要個展包括:《母與子》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2022);「Heavy is the Night」富德樓,香港(2018),New Position Art Cologne,德國(2016),「蒼茫」PearlLam Galleries,香港(2015)。
部分群展包括:「畏無所畏」時代藝術中心,柏林;「無界藝術季」扉美術館,廣州;「朋友圈+」OCAT上海館,上海;「不在圖像中行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屆華宇藝術季,三亞;「XXX下一個十年的當代藝術」今日美術館,北京。
馬玉江《沒有一日不是孤獨的》系列,2019-2024,布面油畫,多種尺寸,共19件
木蘭 (Orsolya Áder)
木蘭 (Orsolya Áder),1993年生,匈牙利藝術家,自十五歲起,她對抽象繪畫風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將畫面從具象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被描繪的客體因此變得更加神秘卻又不失真誠,在木蘭的繪畫中「黃金分割」以及三維空間的變化是其創作地方核心。她的繪畫作品,無論是線條還是色彩都深深體現了這一哲學。她用畫筆代替語言,因此她的作品成為了其情感與思想的載體,傳遞著那些無法言說的思緒和情感。
她近期參加的展覽和項目包括:聯展《加博爾·韋爾泰斯當代藝術收藏》(RaM Colosseum,布達佩斯,2023)、聯展《你好,和平》(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上海,2023)、個展《靈魂映照》(匈牙利駐美國華盛頓特區大使館,華盛頓,2023)、個展《聽見色彩》(中國寧波美術館,寧波,2022)、個展《抽象獨奏》(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上海,2021)、巴塞爾邁阿密藝術開幕展(Cocoplum,邁阿密,2021)。
木蘭 (Orsolya Áder)《INTO 另一個世界9》,2022,螢光布面丙烯,80 x 100 cm
沈淩昊
1988年出生於中國上海,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繪畫系,研究生畢業於三藩市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現生活與工作於上海。
沈淩昊的創作媒介涵蓋攝影、影像、裝置、寫作等。在他的創作譜系中,⼀極源起攝影,如同⾯向真實世界的感知器,⼀極觸動⾁⾝,營造⾝⼼靈的交感共振。他關注的歷史、真相、時間、現實都收納於極具個⼈風格的藝術現場之中,對於個體⽣命的尊重與當下現實的危殆共同構築起對於「主體性」的關照。
多年來,沈淩昊的藝術實踐始終致⼒於光與空間的在地性、實驗性探索,其代表性的光學場域互動裝置通過新材料與技術的運⽤,探討技術在藝術中的可能性與感知外延,並作為⼀種觀念的語法。他運⽤感光材料的「留光性」呈現時間的回溯及憶的易逝性,通過影像對個體經驗形成的作⽤賦予特定空間以強度,達成與每位臨場觀眾的當下連接,重構時間與記憶之間的關係,並喚起⼈之脆弱易感、存在與聯覺。
他的主要個展包括:希望,Urbancross Gallery,上海,2020;當幕布拉起,我們的對話早已完結—留光顯影,留下空間,上海 2017。
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藝術機構及美術館展出,包括:TAG·新當代-離岸,青島,西海美術館,2023;第七屆廣州三年展:化作通變,廣東,廣東美術館,2023; 北斗百裂拳,上海,要空間,2022;沉睡者的抵抗,秦皇島,UCCA沙丘美術館,2020。
沈淩昊《「光的漣漪」三聯畫:河流、雨水與時間》,2022
光敏媒介繪畫(亞克力、光敏樹脂媒介、透明樹脂、噴漆、絲網版畫、植物),60 x 60 x 10 cm,一組三件
舒楚天
舒楚天(b.1995)於2019年研究生畢業于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純藝系。她近期作品通過影像、行為等方式,關注自然、社區與城市發展進程下的個體記憶,以建立私人視角的電子檔案。
她的作品曾展出於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2023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複星藝術中心,上海;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深圳;要空間防空洞,四川;The Steuben Gallery, 紐約;Pratt Manhattan Gallery, 紐約;Tutu Gallery, 紐約。她近期參與的駐地項目包括: L.A.P.×武漢影像藝術中心國際藝術家駐地,武漢;Organhaus器空間·北碚計畫,重慶。
舒楚天《咸嘉新村·川河洲 1》,2021,收藏級微噴,75 × 105 cm
舒楚天《咸嘉新村·川河洲 2》,2021,收藏級微噴,75 × 105 cm
舒楚天《咸嘉新村·後河》,2021,收藏級微噴,75 × 105 cm
王懿泉
王懿泉,1987年出生於北京,從2014年至今生活和工作於上海,他是活躍於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一位藝術家和策展人,也是活絡空間設計事務所的創始合夥人。他近期的研究和創作主題在於:80後藝術家群體的代際現象和藝術實踐,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交替時期的工廠和工藝,中國的激烈城鎮化。
作為藝術家,王懿泉的藝術創作可以被視為針對展覽格式發起的不斷挑戰,他將多種媒介融合在富於表演性的場景裡,創作出具有參與感的現場活動和承載敘事的空間配置,以此對社會和文化議題發表個人化的評論。他的作品曾參與過不同藝術機構組織的展覽與藝術專案,包括: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2022,香港),上海明當代美術館(2020,上海),熊本市現代美術館(2018,日本熊本市),北京國際設計周(2017,2016,北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6,上海),chi K11美術館(2016,上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15,北京),上海當代藝術館(2015,上海),上午藝術空間(2013,上海)等。
策劃展覽和組織藝術活動是王懿泉藝術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視策展即創作,以「策一切」為核心概念,在過去多年裡製作了多樣化的文化項目。他近期的策展項目包括:《飲食超連結》(2024,瀫石光·藝術生態 走廊,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無題》(2023,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陳翠梅:就因為你按了快門嗎?》(2023,阿爾勒國際攝影節,法國阿爾勒),《吾輩》(2022,SNAP藝術中心,上海),《都市觀奇》(2021,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和孫科別墅,上海)。
王懿泉 《包裝研究:絹花》,2024,裝置,包裝紙箱,藝術家設計圖案,數碼打印,膠帶,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王懿泉《非常私人》,2022,(靜幀),單頻錄像,彩色,有聲, 10’12”
作品由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委託創作,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鐘雲舒
鐘雲舒(b.1990,中國武漢)工作生活於上海,2014年於倫敦藝術大學獲得純藝術類碩士學位。2015年提名華宇青年獎。鐘雲舒關注一切日常流動中可以用來反抗和質疑的瞬間,這些被凝固的瞬間可能是簡單、優雅、有點喜劇、甚至可能是荒謬的。在她的材料雕塑中,並沒有某種精確的分界,它們分散卻又相互制約,她擅長在實踐中串聯、安排、組合或建造不同物件與詞語的多重關聯,將隱藏在生活有機物裡的矛盾性巧妙安置。作品的狀態似乎想重回一些根本的規律和節奏,又隱隱約約的試圖打破。
鐘雲舒《坐立不安》,2023,鐵皮籃子,陶瓷,鐵藝裝飾,棉花,20 x 50 x 30 cm
鐘雲舒《晚安》,2023,毛巾被,日本化纖面料,桌面餐墊,上海崇明手工老布料,150 x 190 cm
© 圖片由藝術家及三米画廊惠允提供
鐘雲舒《暗陽》,2023,塑膠鏡子,木鏡,木雕,油漆,左: 39 x 40.5 x 4 cm,右: 37 x 37 x 4 cm
©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zzyw (汪洋 & 漆貞貞)
zzyw是一個設在紐約的研究和藝術雙人組,由黃瓜(汪洋)和漆貞貞在2013年組建。它們生產軟體應用程式、即時類比、電腦遊戲和批判寫作,用來作為研究計算性在文化,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影響。zzyw曾是紐約新媒體藝術家中心EYEBEAM的駐地藝術家、紐約藝術與科學中心先鋒工廠(Pioneer Works)的科技駐地藝術家、紐約獨立遊戲機構Babycastles的駐地藝術家,和紐約新美術館文化和科技孵化器NEW INC的成員。zzyw也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紐約庫博聯盟學院(The Cooper Union)任教,教授模擬、遊戲和世界創作(World-building)。在zzyw之外,漆貞貞目前是康乃狄克大學的教授,黃瓜是獨立的設計師和軟體發展者。兩人均在2014年畢業于紐約大學的ITP研究專案。
E. hanart@hanart.com
T. +(852) 2526 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