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龍森 漢雅軒畫廊個展
藝術家出席開幕酒會: 2015年3月12日(週四)下午6到8時
展期:2015年3月6日至3月28日 地址:香港 中環 畢打街12號 畢打行401室 |
漢雅軒於三月隆重推出山水畫家徐龍森
徐龍森個展訂於2015年3月12日(週四)在中環畢打行漢雅軒畫廊開幕,展出藝術家近期及最新創作的山水畫作。藝術家剛完成的長達6米的巨型橫幅《虛佇神素圖》在畫廊首次亮相 。
徐龍森部分作品還會在巴塞爾藝術展 (漢雅軒畫廊展位3E07:《神山》群展)同步展出,配合博覽會的公共空間(藝聚空間E4),展示高達10米的巨幅山水《山不厭高》。
徐龍森獲策展人林偉而邀請,在巴塞爾藝術周期間,在香港置地廣場中庭展示另一巨型橫幅《天岸》。
在二十世紀的山水畫面上所呈現的,是文明衝突中山河的破碎與擾亂,是一個符號與意象的亂世。徐龍森欲在此山水之離亂中重新理出次序,在巨大的畫面上再次追憶起天地初開之際的浩瀚冥漠、氤氳盤礡。這紀念碑式的水墨巨制中,筆墨的形態、法式與意蘊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徐龍森復興了中國畫的重要品格:雄渾而恣肆,磊落而曠達,在過去的五百餘年中,這些品格已經因明清的書齋化、近代的學院化而漸趨淪喪。而在徐龍森的創作中,這種品格的重新獲得,不止因為他對於宗少文所說的“坐究四荒”的觀覽境界的追摹;而且在於他對當代公共空間的積極回應。當代的畫家所要應對的,不再是“荒江野老”,也不再是書齋中的“二兩素心人”,而是一個喧囂的公共空間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山水畫所面對的是與其他媒介共用的巨大的展示空間,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在今天,所有的藝術實踐都被整合在當代社會的公共文化之中。徐龍森的巨幅山水創作,可以被視為當代國畫家應對當代公共空間的一種積極的實踐。
徐龍森的巨幅作品,不止於形制之變,在畫面中有某些更為根本的東西改變了。氣勢雄渾的格局不但需要如履薄冰的經營,更需要發願與籌謀, 列兵佈陣的兵法;繪畫狀態不但要“官知止而神欲行”,也要求“批大郤,導大窾”的魄力和能量;同時,能為如此巨幅,依託的不只是“胸中意趣”,更要有“胸中丘壑”與“胸中”。畫之道乃易之道,我們在當前的社會公共空間中生活和創作著,這一現實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經驗與思想。徐龍森深信,這個公共空間的時代是歷史給山水畫家的一個巨大挑戰,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機遇,如果說書齋文化蒙養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文人寄託和情致;那麼,進入公共空間時代的書法藝術所要追求的,則是“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宏大境界。欲達到這一境界,不但需要對於山川造化的深切體驗,還需要對於中國山水文化的深刻判斷以及對於山水意興的細膩體驗。
徐龍森的山水實踐是他一個人的洪荒世界,雖然其中映射出所有人的山河歲月,但他的山水卻絕非傳統山水畫講求的“可游可居之境”,山水寂泊茫昧,拒絕人的進入。徐龍森的野心,或許是要顛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儒教精神,他所要做的,或許是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一種應和。天地造化皆以自然為“法”,而“自然”之“法”卻恰恰超出“仁智之樂”,那是創造與衰朽的永恆輪回。南朝吳均《與朱元思書》中說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今日視之,山水之要義又豈止在於臥遊暢神、煙雲供養?
高士明《山水的危機》
E. hanart@hanart.com
T. +(852) 2526 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