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展出
徐龍森《山風》
展覽由2016年10月24日至11月30日
漢雅軒
Download Press Release PDF

徐龍森《山風》

藝術家出席酒會展期:2016年10月24日(週一)下午6到8時
展期:2016年10月24日至11月30日

 %e6%9d%9c%e7%94%ab%e8%a9%a9%e6%84%8f%e5%9c%96%e4%b9%8b%e4%ba%8c-2010-%e6%b0%b4%e5%a2%a8%e7%b4%99%e6%9c%ac-150-x-147-cmedited

徐龍森  《杜甫詩意圖之二》     XU Longsen    Poetic Spirit of Du Fu No. 2
2010   水墨紙本   Ink on Paper   150 x 147 cm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徐龍森個展《山風》訂於2016年10月24日(週一)晚上6-8時在畢打行漢雅軒開幕。

徐龍森的山水糅合傳統筆法和新的當代繪畫語境。在他筆下,筆墨的形態、法式與意蘊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的山水,氣勢宏大而並不沉重,氣韻生動而氣度超脫。徐龍森脫離了傳統水墨的伏案創作的空間局限,進而挑戰建築空間,開拓了山水畫的無限可能性。

12 12
12

 

徐龍森     《雲圖之三》     XU Longsen     Cloud Series No. 3
2015     水墨紙本     Ink on Paper     122 x 122 cm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策展引言

〈從巨幅山水的展示,到雅集的起義〉

張頌仁

一.關於半私密的展示。

西洋有「沙龍」,華夏有「雅集」。「沙龍」的文藝聚會嚴格來說不能算「展示」,只能作為西方「美術館文化」的另例。這個另例的意義在於展覽觀眾的成分。「美術館」這個公共空間之所以成立,有賴於歐洲19世紀新「公民」的出現。「公民」於「公共空間」有權利義務的關係;美術館無權不讓他進來,但是,他也要盡到「公民」的責任,要符合公民社會的行為規範。沙龍和雅集就不來這一套:不是自己人不讓進,不認識的人無權要求參加。客人是被認可的,被邀請的。

「雅集」講究的是主客關係。客人既然不因著公民的身份來,他就有其他的任務。雅集不允許孤單的參觀個體,客人有義務與主人唱和,共同把這場展示機緣點活。客人對於藝術品是有責任的:大家玩賞書畫,他就要介入品賞,發表心得,甚至題跋吟詠。看戲曲演奏表演,他也得有所品鑒,交換見解。在這個場合,書畫與演員同樣是「作品」,有待觀者介入,等待被慧眼點活、 參與對話,以便在這個場合被成就為「藝術品」。「作品」在雅集的玩賞交流中才真正完成其任務,走出庫房與排練室,成為「藝術」。

巨幅山水打破展廳思維,迫使另類的展示。美術館以西洋教堂的建築比例製造崇高,徐龍森的山水以龐大體積把這個崇高協力完成。文人展示原來就有更高遠的場地,那就是以山嶺為比例的園林。徐龍森的巨幅大畫索性以作品自成園林。既然是園林展示,那就可以參照雅集。徐龍森的半私密展示應該被理解為「雅集」的當代版。他也提供老雅集的內容:書畫、歌舞、評彈。不過新時代的「主人」少不了策展人:於是畫家與策展人互動,給大家起興。巨幅大畫把展廳化為庭園,以巨幅山水花樹權充泉林,偷換天日。這是新時代的雅集,氣概不亞前人。

二.書畫,評彈,舞蹈,即興表演。

聲色之娛是主人與客人「對話」的興頭。視聽之娛,一方面乃主客盡興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是讓書畫、評彈、舞蹈、音樂成仁之道。沒有場合,這一切都是束之高閣的雅物。有賴雅集,這一切才活過來,煥發意義。完整的「藝術」是「全感官」的:除了主人安排的項目,還要客人主動的感性介入,這樣才不辜負了主人雅意。

三.民間起義的生命慶典與社會動員。

印象深刻的活動一定激起回響,由此激發起興,引動參與。「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在今天是小圈子試驗,大場合的「參與式藝術」無法跟鬧哄哄的政治運動較量。全球響應的「佔領運動」不見得都是「革命」行為,它的政治性在於「參與」,讓人期待著生命的犯禁與其不可規範的潛力。這是流行音樂會和商業操作的慶典無法滿足的。犯禁的開放精神恰恰就是當代藝術的魅力,在此文人書畫文化應該很有發言權:書畫展示歷來不容觀者懈慢,雅集就是「參與式的展示」。在今天的情景裏我們有必要把雅集重新發動,把雅集認識為「起義式的展示」,給西方近代流行的小圈子「參與式藝術」提供更深遠的歷史記憶與嶄新的時代精神。「起義式的雅集」必須在當下情景中把藝術的內涵 、與在場觀眾的生命同時啓發、同時調動起來,以致成為生命的起義。於此看來,雅集作為展示形態是極有前途的。

四.從巨幅山水到巨幅花樹。

書畫的「六法」恆久不衰,由於它所追求的乃天地的自然神氣。是以風雲嵐霧為氣韻,川河汪洋為血液,山巒峰岳為骨幹。花樹所呈現的不外如是。

五.體積的啓示。

前人以園林山石再造自然,所以有「文人園林」文化之勝境。徐龍森以書畫再造山石,以宣紙再植花木,那就是以畫筆建造園林,以書畫建築展廳。走進他的花樹之間,不再有泉林之想,而樂於在此閒蕩,這就是「在此」的精神。仰首四看,只見山勢撲面壓人,四周峰嶺凌雲出世,四體頓時無所適從;回頭一看樹木,猶如霧裏美人,不禁心中暗喜,幸好還有「此間花樹」。

寫於人民共和六十六年一月

01

2009年,《山不厭高:徐龍森山水畫展》,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法院
‘XU Longsen: On Top of A Thousand Mountains’, Palace of Justice, Brussels, Belgium, 2009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04

2013年,徐龍森,《江山行旅:中國古今山水畫展》,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XU Longsen, ‘Journey through Mountains & Rivers: Chinese Landscapes Ancient & Modern’,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MO, USA, 2013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徐龍森的山水實踐是他一個人的洪荒世界…徐龍森的野心,或許是要顛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儒教精神,他所要做的,或許是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一種應和。

高士明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山不厭高──山水的危機,兼論徐龍森的巨幅山水實驗

06-1

2015年,徐龍森,《山不厭高》,公共空間,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XU Longsen, Beholding the Mountain with Awe No.1, Encounters, Art Basel Hong Kong, 2015
圖檔由藝術家及漢雅軒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Hanart TZ Gallery


徐龍森把自己置於一種高不可攀的絕頂…他怡然陶醉在他那種冷冷清清的創作生活裡,伴隨著自我的興奮、失落、迷茫、樂觀和一心一意的沖刺,真正做到了藝術家的純粹,這樣的純粹是最大的保証──保証他向著自己心目中的絕頂奮力沖刺。

李小山 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長
〈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


徐龍森先生的山水實踐展現出一種貫通古今的欲望,反映了中國傳統「革故鼎新」的文化活力,這些氣象磅礡的紀念碑式的山水畫作,不斷地召喚我們去印証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與創生意志。

范迪安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山不厭高,西進序曲──在布魯塞爾「徐龍森山水畫展」開幕式上的致辭〉


徐龍森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超越傳統,以國畫的形式創造新的當代的繪畫語境,這是難而又難的挑戰。應該說,他的創作的確給中國畫的發展帶來了一個令人驚喜的突破,也給當代藝術帶來了一種動人心弦的新氣象。

邢曉舟 策展人
山不厭高──徐龍森的山水裝置畫〉


徐龍森試圖以一種新的方式在撬動著「舊」,而不是以舊的途徑包裹出所謂的新。

張宇凌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路線》

 08-1

2015年,《萬壑如摧》、《萬木如風》,公共空間,阿布扎比藝術展,阿布扎比,阿聯酋
The Invincible Mountains and The Dynamic Forest,
Beyond, Abu Dhabi Art, Manarat Al Saadiyat, Saadiyat Cultural District, UAE, 2015
圖檔由藝術家及漢雅軒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Hanart TZ Gallery

Press Enquiries

E. hanart@hanart.com
T. +(852) 2526 9019

詳情
出版
視頻